短视频自媒体百万播放创作第33招:抓住需求点,别自嗨式输出

     分类 [运营干货]
2025/3/25 9:58:36 浏览量  1037 喜欢  58
导读:短视频这行,拍得爽不如拍得准,抓住用户的“痒点”,比你剪得多花哨更有用。

短视频自媒体百万播放创作第33招:抓住需求点,别自嗨式输出

需求点才是内容的“钩子”

最近我有个真实体会:如果你不知道你视频是为谁做的,那就等于在街头发传单,风一吹,全散了。

短视频内容创作说白了,是种精准投喂。

你要搞清楚观众缺什么、烦什么、想看什么、爱点什么——而不是一上来就用三段式鸡汤告诉别人“活着真好”,那不是内容,是情绪发泄。

所以我发现,那些真正能火的视频,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“需求点”。

这个点可以是实用的,比如“怎么瘦腰不伤膝”;

也可以是情绪的,比如“打工人如何优雅崩溃”;

还可以是社会性的,比如“女生一个人住要注意什么”。

它不一定要高深,但它必须戳中人心。

你得明白,观众不是来看你练手的,他们刷视频是来解决问题的。

你解决得越准确,他们就越爱你。

内容越卷,定位越关键

短视频行业现在这个卷劲儿,已经不是“拍得好”就够的阶段了,得拍得“对”。

这两个月我特别留意了一波行业趋势。

你会发现,大平台的推荐机制变得越来越“挑人”了——不是内容热度高就推,而是要看“精准度”。

比如最近很多账号专做“城市本地生活”类内容,爆得很快。

因为平台知道,用户不只是想看,而是想“去”。

所以当你拍的是“长沙五十元吃六顿饭”的时候,算法就会格外偏爱你,因为它知道你在满足“可去、可吃、可转化”的一连串需求。

还有,像现在很火的短剧账号,看似靠“剧情狗血”取胜,实则也深谙观众的“需求心理”,在一分半的时间里提供爽感、复仇、翻盘或逆袭。

这些,才是观众来看的真正原因,不是你的剪辑转场多炫,而是你把观众情绪带起来了。

你一拍脑门拍出来的内容,观众可能都懒得点开;你花十分钟调研一个需求,再用两分钟做个内容回应,反而更可能火。

猜不如问,问不如看

我以前也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:总觉得“这视频我自己觉得好看”,观众也一定喜欢。

后来我明白,那只是“自嗨”。

真正懂内容的人,永远不会靠拍第一个版本就上线。

他们会研究关键词、刷竞品评论、测数据,再决定这个题材值不值得做、这个情绪该怎么放、封面标题怎么写才不会被划走。

说到底,洞察需求是门功课,不是天赋技能。

你得练:练观察,练判断,练总结。

比如你能不能从一个视频里看出它爆的真正原因,不是标题,而是它正好戳中了“让人有面子但又不贵的生活方式”?

你能不能从评论区看出,观众留言“这个也太真实了吧”时,他们想要的是更多“共鸣感”的视频?

我现在做选题,习惯性会问自己三个问题:

1. 这个内容观众凭什么点开?

2. 点开之后,有没有一句话让他觉得值?

3. 他愿不愿意把它发给朋友?

能满足两个,你的视频大概率不会差。

顺势而为,别逆流瞎划水

很多创作者拍了几十条视频没火就觉得“自己不适合短视频”,

但真相是,他没找准观众的需求,只是在用力地做“内容输出”,却没“需求输入”。

你可以表达,但要表达给对的人看。

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内容,但最好加点“别人需要”的味道。

顺势而为,不是妥协,而是聪明。

知道观众想吃什么,再决定怎么做菜,才是高手思维。

所以,下次想拍视频前,别急着打开剪辑软件,先去翻翻评论区、看看热门关键词、读读用户的吐槽。

你抓住了他们在意的点,视频自然就“走得动”。

洞察人心,精准出击

短视频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你和观众的“暗中交易”。

你读懂他们,他们才愿意留下来。  

不要盲拍,不要赌命式选题,从“他们要什么”出发,你离百万播放就真的不远了。  

今天心法分享到这,感谢阅读,点个赞和在看,下招见。

愿关注一峰的粉丝都能抓住需求点。

 

微信扫一扫,分享到朋友圈

微信公众号

相关推荐